close
1.穴位艾灸順序:古人對於艾灸的順序,有著明確的論述,就陰陽而言,如《千金要方》說:"凡灸當先陽後陰,先上後下"。 《明堂灸經》也指出:"先灸上,後灸下;先灸少,後灸多";。這是說艾灸的一般順序是:先灸背部,再灸胸腹部;先灸上部再灸下部,先灸頭部再灸四肢;就壯數而言,先灸少而後灸多,即由小逐漸增強;就大小而言,先灸艾炷小者而後灸大者,每壯遞增。  

2.在臨床上艾灸時,需結合病情,靈活應用,不能拘執不變。同時艾灸某兩個穴位的問題上,一般沒有什麼限制。  

3.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。

4.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(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),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。
艾灸用五年陳艾
艾灸用五年陳艾圖冊

5.飯後一小時內不宜艾灸。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不要艾灸;過飢、過飽、酒醉禁灸;孕婦禁灸;身體發炎部位禁灸。  

6.手術後在體內埋鋼釘或者其他東西的人,不要隨便在做過手術的位置艾灸。  

7.非精製艾絨是不能長期艾灸的,否則會引起其他方面的後遺症,劣質艾條艾灸對身體的傷害是極難恢復的。

8.要專心致志,耐心堅持: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,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,以免艾條移動,不在穴位上,徒傷皮肉,浪費時間。對於養生保健灸,則要長期堅持,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。

9.要注意體位、穴位的準確性: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,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、自然,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、穴位,以保證艾灸的效果。

10.防火: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、羽絨等質地的,很容易燃著,因此,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,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,以防艾炷翻滾脫落。用艾條灸後,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,以利於熄滅。

11.要注意保暖和防暑: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,在冬季要保暖,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,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,及時換取新鮮空氣。

12.要防止感染: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,局部燙傷可能起瘡,產生灸瘡,一定不要把瘡搞破,如果已經破潰感染,要及時使用消炎藥。

13.要掌握施灸的程序: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,應按先背部後胸腹,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。

14.注意施灸的時間: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,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。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。

15.要循序漸進,初次使用灸法: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,先少量、小劑量,如用小艾炷,或灸的時間短一些,壯數少一些。以後再加大劑量。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。

16.防止暈灸:暈灸雖不多見,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、眼花、噁心、面色蒼白、心慌、汗出等,甚至發生暈倒。出現暈灸後,要立即停灸,並躺下靜臥,再加灸足三里,溫和灸10分鐘左右。

17.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: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,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,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,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,又能收到好的效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Jp愛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