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民視新聞】大腸癌已經蟬連7年,國人癌症發生率第1名,醫生強調這和飲食習慣脫離不了關係,就怕不斷把有害菌吃下肚,造成腸道不好,免疫能力減弱,就容易引發身體各種疾病,【專家就建議】,多補充【乳酸菌】可以增加腸胃蠕動,幫助排便,讓體內廢物有效排出體外。
建議日常多補充乳酸菌,選擇有品牌、菌數多、菌種多的,建構一個好菌比壞菌多的菌叢生態環境。益生菌最好能持續性使用,才能營造優質的腸道環境。
「腸道」是我們抵抗外來病原菌的第一道免疫防線。所以,「腸道」可以說是一個人身體健康基本的源頭。隨著飲食越來越精緻化、加工食品與速食業發達,我們的「腸道」健康也越來越糟糕,「大腸癌」現在已經是國人罹患率第一名的癌症,而其死亡率是第三名。不過好險的是,大腸對外界有通道,所以較能透過檢查被早期發現,所以治癒率和存活率也較其他癌症高。
腸道健康的條件
一、好菌要多
胃和小腸前段因為有胃酸 (強酸) 和膽鹽 (強鹼) 可以幫忙殺菌,所以細菌數量不高。但到了大腸後,PH 值越來越偏向中性,此時細菌就會開始生長,這時食物縻中的細菌數量可高達 數十萬~數百萬/公克 這麼多。
腸內的細菌叢數量是固定的,若是好菌多,相對的壞菌就會少。且好菌 (最常見的代表就是「乳酸菌」) 代謝後可產生有機酸 (例如乳酸) 和抑菌素,可以抑制壞菌的生長。當腸道的好菌多,腸道自然就會健康,較不容易腹瀉、脹氣或便秘,也能預防腸道病變。
但當壞菌太多時,會產生毒素傷害腸道黏膜,並可能導致腸道細胞病變,增加「大腸癌」的風險。且這些糞便內的毒素會被再吸收到肝臟,間接也增加肝臟的負擔。
二、黏膜要完整
人體的「皮膚和黏膜」是我們抵抗外來細菌、病毒的第一道防線,當腸道黏膜不完整時 (例如潰瘍、壞菌分泌毒素破壞腸黏膜),細菌與病毒就有可能進入體內造成感染。且食物當中的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,也會經由破損的腸道黏膜進入體內,容易引發食物過敏,這被稱為「腸漏症」 (更多腸漏症說明請看 營養保健方案- 食物過敏)。
且腸道黏膜也與消化、腸道潤滑、免疫有關,若黏膜太薄則可能會消化不良、腸道敏感容易腹瀉、太乾容易便秘。
「麩醯胺酸」是腸道細胞主要的營養來源,具有修復黏膜的作用。而要預防黏膜被破壞,當然也要增加腸道好菌才行。飲食上更避免太過於刺激性的食物,像是辣、咖啡因,也會傷害腸黏膜。
三、毒素要清除
糞便是我們消化吸收後剩餘的廢物,裡面含有很多毒素,因此排便要排得乾淨才不會造成腸道細胞病變 (上述提到的每天最好 2~3 根中型香蕉量)。 最好的腸道排毒營養素就是「膳食纖維」,它就像是腸道裡面的菜瓜布一樣,可以將毒素帶走,並可以包裹住毒素,減少毒素接觸到腸壁的機會。但「膳食纖維」並不是吃越多就越好,若已經有潰瘍的人就不適合吃太多。而且也要留意不宜太過粗糙以免刮傷腸胃,最好的比例是「水溶性膳食纖維」: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」= 2:1,較不會增加腸胃負擔。若有額外補充「膳食纖維」者,記得一定要多喝水,否則水份不夠時容易會便秘。
部分資料參考來源 http://donnadiet.com/archives/739
留言列表